王选:“当代毕昇”的印刷革命

王选(1937-2006),江苏无锡人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第三世界科学院 "三院院士",被誉为 "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"。他以颠覆性创新让汉字在计算机时代重获新生,推动中国印刷业完成从 "铅与火" 到 "光与电" 的跨越,其发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 "毕昇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"。

一、少年立志:从南洋模范到北大的科技启蒙

1937 年生于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,自幼受父母影响,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。小学时便因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,中学时代更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免试升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。1954 年,17 岁的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,在 "向科学进军" 的号召下,他毅然选择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,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。

大学期间,王选参与 "北大一号机" 设计,展现出卓越的逻辑设计能力。1958 年留校后,他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台中型计算机 "红旗机",因日夜奋战被同事称为 "拼命三郎"。这段经历奠定了他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功底,也让他深刻认识到:"计算机应用必须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。"

二、技术突围:跨越三代的激光照排革命

(一)748 工程的历史机遇

1974 年,周恩来总理批准设立 "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"(748 工程),旨在解决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世界难题。当时,西方已进入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技术,而中国仍依赖铅字印刷,排版效率低下且污染严重。1975 年,王选从妻子陈堃銶处得知该项目,敏锐意识到这是改变中国印刷业命运的关键。

面对 "汉字将被拼音取代" 的预言,王选提出跨越式发展策略:跳过日本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,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。这一决策在当时被讥为 "玩弄数学游戏",但王选坚信:"只有站在技术前沿,才能掌握主动权。"

(二)轮廓加参数的汉字密码

汉字存储是最大技术瓶颈:常用 6700 字若以点阵存储需数千兆空间,而当时国产计算机内存不足 7 兆。王选创造性地发明 "轮廓加参数" 压缩技术 —— 用数学参数描述规则笔画,用轮廓曲线描述不规则笔画,使汉字信息压缩 500-1000 倍,同时实现变倍复原时的高保真。这一技术比西方早 8 年,1987 年获欧洲专利,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计算机技术。

1979 年 7 月 27 日,王选团队用原理性样机输出首张八开报纸样张《汉字信息处理》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报道称:"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获重大突破!" 邓小平批示 "应加支持",为项目注入强心剂。1980 年,系统成功排出第一本样书《伍豪之剑》,方毅副总理评价:"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。"

三、产业化征程: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生死博弈

(一)新华社的破局之战

1984 年,华光 Ⅱ 型系统在新华社进行中间试验,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:系统不稳定导致错字漏字,照排机故障频发,用户质疑声不断。王选带领团队挤公交往返北大与新华社,每天工作 16 小时,逐步解决技术问题。1985 年 5 月,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,成功排印《新华社新闻稿》88 期,标志着中国首个实用照排系统诞生。

(二)经济日报的历史性时刻

1987 年 5 月 22 日,《经济日报》成为全球首家 "告别铅与火" 的中文报社。当王选看到激光照排的报纸样张时,这位硬汉不禁落泪:"我们终于让汉字在计算机里活了!" 该系统使报社排版效率提升 5 倍,成本降低 70%,迅速引发连锁反应。至 1993 年,国产系统占领国内报业 99% 市场,将美日厂商彻底挤出中国。

(三)方正集团的产业传奇

为推动技术转化,王选 1986 年创立北大方正,提出 "科技顶天,市场立地" 理念。他带领团队开发远程传版、彩色照排等技术,形成完整的电子出版产业链。1998 年,方正控股在香港上市,成为中国首家市值超百亿的高科技企业。王选的创新不仅改变印刷业,更催生了中国软件产业的雏形。

四、精神遗产:甘为人梯的科学品格

(一)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

王选始终认为 "让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"。他大胆启用年轻人:肖建国 28 岁主持大屏幕组版系统研发,汤帜 30 岁成为国家技术发明奖得主。他设立 "王选科技创新基金",鼓励 "异想天开" 的创新思维。在他培养下,北大计算机所成为中国印刷电子领域的人才摇篮。

(二)科学精神的时代诠释

晚年的王选虽身患重病,仍坚持工作至生命最后一刻。2006 年 2 月 13 日,他在病榻上留下最后遗言:"我一生最大的贡献,就是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。" 他用生命践行了 "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" 的科学家精神,其事迹被写入《王选画传》等多部著作,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。

(三)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

王选的技术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生,为中华文化传播奠定基础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:"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,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文明传承的伟大成就。" 如今,全球 80% 的华文报业仍在使用方正技术,汉字正以更高效的方式走向世界。

结语

从铅字堆里走出的王选,用一粒 "数字活字" 改写了文明史。他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—— 当西方预言 "汉字将消亡" 时,他用计算机代码让汉字获得永生。正如他生前所言:"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幸福,莫过于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变世界。" 王选的故事,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,更是对 "创新驱动发展" 战略的永恒诠释。
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