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:顾方舟

顾方舟(1926-2019),浙江宁波人,中国医学科学家、病毒学家,被誉为 “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”。他以毕生精力攻克脊髓灰质炎(小儿麻痹症),研制出的 “糖丸” 疫苗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健康,推动中国于 2000 年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。

一、家国苦难中埋下学医种子

1926 年,顾方舟出生于宁波一个普通家庭,4 岁时父亲病逝,母亲为谋生赴杭州学习助产术,他由外婆抚养长大。童年时期,顾方舟因家境贫寒屡遭欺侮,在天津租界求学时更目睹日军铁蹄下的亡国之痛,立下 “学医报国” 之志。1944 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,受公共卫生学家严镜清影响,决心投身疾病防控事业。1947 年,顾方舟加入中国共产党,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

二、临危受命开启科研长征

1955 年,江苏南通暴发脊髓灰质炎疫情,1680 人瘫痪、466 人死亡,疫情迅速蔓延全国。1957 年,31 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,首次用科学方法证实中国以 Ⅰ 型病毒流行为主,为防控奠定基础。1959 年,他赴苏联考察疫苗技术,面对死疫苗(安全但昂贵低效)与活疫苗(高效但安全性存疑)的抉择,顾方舟力排众议:“中国必须走活疫苗路线,这是唯一能实现全民接种的方案!”

三、以身试药铸就糖丸传奇

(一)突破技术壁垒

1960 年,顾方舟团队研制出液体活疫苗,但面临两大难题:一是疫苗需冷藏保存,难以覆盖偏远地区;二是儿童抗拒苦涩的液体剂型。一次偶然看到同事孩子吃糖,他突发奇想:“把疫苗做成糖丸!”

经过一年多攻关,团队将疫苗与蔗糖、淀粉结合,制成香甜可口的固体糖丸。这种剂型不仅解决了运输难题(常温下可保存数周),还大幅提升接种依从性。1962 年,糖丸疫苗正式诞生,成为中国消灭脊灰的 “独门武器”。

(二)以命相搏的临床试验

为验证疫苗安全性,顾方舟与同事们首先以身试药,喝下疫苗溶液。一周后,确认无异常反应,他又瞒着妻子,将刚满月的儿子作为首批儿童受试者。“每天看着孩子蹒跚学步,每一个踉跄都让我心惊肉跳。” 回忆起这段经历,顾方舟眼中仍泛泪光。

随后,临床试验扩大至 450 万人,覆盖 11 个城市,结果显示疫苗安全有效。1964 年,糖丸在全国推广,脊髓灰质炎年发病率从 1965 年的 4.06/10 万骤降至 1994 年的 0.04/10 万。

四、从山洞到国际认可的征程

为实现疫苗量产,顾方舟带领团队在云南昆明西郊的山洞中建立生产基地。当时条件艰苦,设备简陋,但他们凭借 “蚂蚁啃骨头” 的精神,于 1960 年生产出首批 500 万人份疫苗。1978 年,糖丸纳入国家计划免疫,成为每个中国儿童的 “童年记忆”。2000 年 7 月 21 日,74 岁的顾方舟在 “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” 上签字,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中国进入无脊灰状态。

五、丰碑永存的科学精神

顾方舟一生淡泊名利,始终坚守科研初心。他晚年在《一生一事》口述史中写道:“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让中国孩子不再得小儿麻痹症。”2019 年 1 月 2 日,顾方舟在北京逝世,享年 92 岁。他留下的不仅是糖丸这一科学遗产,更有 “以国家之急为己任” 的科学家精神。

(一)技术遗产

糖丸的研发开创了中国疫苗剂型创新的先河。其制备工艺通过调整蔗糖、淀粉、糊精比例及粘合剂浓度,使糖丸脆碎度低于 5%,圆整度显著提升,为后续缓控释药物制剂奠定基础。如今,虽然中国已改用灭活疫苗(IPV)与减毒活疫苗(bOPV)结合的接种方案,但糖丸仍是公共卫生史上的经典案例。

(二)精神传承

顾方舟的事迹被写入《顾方舟:糖丸爷爷》等儿童读物,其雕像矗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园。他的故事启示后人:真正的科学家,当以人民健康为最高追求,以科技创新为报国利器。

结语

从战乱中走出的少年,到 “糖丸爷爷”,顾方舟用一生诠释了 “医者仁心” 与 “科学报国” 的真谛。一颗小小的糖丸,承载的不仅是免疫抗原,更是一代人的奉献与担当。正如他生前所言:“孩子们健康成长,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。”

(注:以上由网上公开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