烽火淬炼的求学初心(1936-1958)
1936 年,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,6 岁的她随家人逃难至贵州遵义,在破旧的 "战时儿童保育院" 就读。夜晚在桐油灯下,她常对着墙上 "科技救国" 的标语发呆,这段颠沛经历让她早早立下 "用技术守护家国" 的志向。
1954 年,18 岁的黄令仪以广西理科状元身份考入华中工学院(今华中科技大学)电机系。在选择专业时,她力排众议放弃热门的电力工程,投身刚设立的计算机专业:"报纸上说美国用计算机算出了氢弹数据,中国不能没有这项技术。" 大学四年,她创下三项纪录:连续四年专业课满分、完成校内首个晶体管逻辑电路实验、将苏联教材《电子计算机原理》全文翻译并手绘电路图 200 余张。1958 年毕业时,她的毕业设计《基于磁芯存储器的小型计算机设计》被选为全国高校优秀毕业设计,其中提出的 "串并行混合运算" 方案,比当时苏联同类型计算机运算效率提升 30%。
两弹一星的算力尖兵(1960-1989)
1960 年,黄令仪被秘密调往中科院计算所,加入 "两弹一星" 配套计算机研制团队。报到当天,她在保密协议上按下手印时,领导只说了一句话:"你的工作,关系到国家能不能挺直腰杆。"
当时国内计算机事业刚起步,她负责的运算器模块完全依赖手工搭建。为解决晶体管稳定性问题,她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月,测试了 2000 多个国产晶体管的温度特性,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 128 个,用镊子逐个焊接到电路板上。1965 年,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 "109 乙" 成功运行,她设计的运算器实现每秒 10 万次运算,为原子弹爆炸模拟提供了关键算力。在一次连续 72 小时的运算中,机器突发故障,她冒着辐射风险钻进主机舱排查,发现是一个焊点松动,手被高温元件烫伤仍坚持完成修复。
1973 年,她主导研制的 "150 计算机" 采用自主设计的运算逻辑,将卫星轨道计算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,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。领奖台上,她胸前别着的不是奖章,而是一枚磨得发亮的晶体管 —— 那是她亲手焊接的第一台计算机上的零件。

芯片突围的孤勇者(1989-2001)
1989 年,53 岁的黄令仪作为访问学者赴美,在硅谷看到 386 芯片的自动化生产线时,突然被同行一句话刺痛:"中国这辈子都造不出自主 CPU。" 她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:"外国人能做到的,中国人一定能做到。" 回国时,她带回 30 公斤芯片资料,在海关被问及用途,只说 "这是中国未来的种子"。
90 年代,我国计算机产业陷入 "无芯之痛",进口芯片占据 95% 市场份额。1993 年,黄令仪牵头启动 "国产微处理器研究",在经费仅够买两台示波器的困境下,带领团队用手工刻制掩模版,在实验室卫生间改造的超净间里完成芯片测试。1999 年,她研制的 "汉芯原型" 虽性能仅相当于 8086 水平,却是国内首个自主架构的 CPU,验证了国产化可行性。
2001 年,65 岁的她本已办理退休手续,却在接到中科院 "龙芯项目" 邀请时立刻撕掉退休证:"国家需要,我就不能歇着。" 家人反对她 "一把年纪还拼命",她指着书房墙上的中国地图:"你看这些红色预警区,芯片卡脖子的地方,就是我要去的战场。"
龙芯铸魂的九年攻坚(2001-2010)
龙芯团队最初在中科院计算所一间废弃仓库办公,夏天像蒸笼,冬天似冰窖。黄令仪带着 10 个平均年龄 26 岁的年轻人,用二手服务器搭建仿真平台,手写 50 万字的设计文档。她首创 "精简指令集优化" 技术,将芯片晶体管数量从国际同类产品的 500 万减少至 300 万,功耗降低 60%。
2002 年 8 月 10 日凌晨 3 点,龙芯 1 号流片成功。当示波器显示稳定的 100MHz 时钟信号时,66 岁的她突然哭了 —— 那是团队在 72 小时内测试 1000 次失败后的首次成功。2005 年龙芯 2 号问世,性能达到奔腾 4 水平,却因缺乏生态支持遭遇市场冷遇。她带着样品跑遍 28 个省市,在某军工企业演示时,当场拆机证明 "龙芯能抗住强电磁干扰",用螺丝刀指着芯片说:"这上面的每一个晶体管,都长着中国的根。"
2008 年,龙芯 3 号实现四核突破,获 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领奖时,她特意穿了件印着龙芯电路图的衬衫,发言中反复强调:"我们的目标不是追上英特尔,而是建立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。" 至 2010 年,她主导研发的 12 款龙芯芯片,已应用于北斗导航试验卫星、预警机等关键领域。
毕生荣誉与精神传承(2010-2023)
黄令仪的书房里,奖杯奖牌被整齐摆放在最下层书架,最显眼处是三张照片:龙芯团队合影、北斗卫星发射现场、贵州山区小学计算机教室。她一生获得的荣誉包括:
- 2003 年 "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"
- 2009 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一)
- 2010 年 "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"
- 2017 年 "全国创新争先奖"
- 2021 年 被授予 "最美科技工作者" 称号
她将所有奖金用于两件事:设立 "龙芯人才基金",资助贫困生攻读芯片专业;在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建 "令仪实验室",摆放着她用过的示波器和焊台。80 岁高龄时,她仍坚持每周三天坐班,带教的最后一名博士生回忆:"黄老师改论文连标点都不放过,却总说 ' 你们年轻人要超越我,才算我没白教 '。"
2023 年 4 月 20 日,黄令仪因病逝世,享年 87 岁。遵照遗愿,她的眼角膜捐献给两名眼疾患者,骨灰撒在中科院计算所园区的梧桐树下。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于 2023 年 3 月:"看到龙芯 3A6000 通过测试,我可以放心了。中国芯,加油!"
如今,龙芯已形成从 14 纳米到 7 纳米的完整产品线,在政务、能源等领域替代进口芯片超 200 万颗。正如她生前所言:"芯片是磨出来的,自主创新的路再难,走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。"
参考资料
-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官网。黄令仪研究员生平事迹 [EB/OL]. http://www.ict.ac.cn/info/1079/12652.htm
-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。龙芯发展历程白皮书 [Z]. 2021
- 《中国芯片往事》编写组。黄令仪:用一生铸一颗中国芯 [M]. 电子工业出版社,2022
- 科技日报。专访黄令仪:我这辈子,就干了一件事 [EB/OL]. 2021-05-21. http://digitalpaper.stdaily.com/http_www.kjrb.com/kjrb/html/2021-05/21/content_463521.htm
-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。黄令仪校友纪念文集 [Z]. 2023
-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. 200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公报 [Z]. 2010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