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玉东(1937.10-2025.5)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际著名手外科与显微外科专家,被誉为 "臂丛神经修复之父"。他以 "让瘫痪的手臂重新拥抱世界" 为毕生追求,在显微外科领域创下 20 余项 "中国第一",将我国手外科与周围神经外科水平推向世界巅峰。他的手术刀下,不仅修复了数万例患者的肢体功能,更重塑了中国显微外科的国际地位。
一、磨难中萌芽的医者初心(1937-1961)
(一)生死劫难点燃从医之志
1937 年 10 月,顾玉东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教师家庭。10 岁时突发化脓性脑膜炎,持续高烧 40℃昏迷 7 天,母亲抱着他跪在县医院走廊求助。值班医生王伯龄连续 36 小时守在病床前,用酒精擦身物理降温,甚至因过度疲惫摔倒在床尾。当顾玉东在第 8 天清晨睁开眼,看到的是医生白大褂上的斑斑血渍 —— 那是王医生为他抽血时划破手指留下的。这段经历让他在作文本上写下:"长大后我要成为像王医生那样的人。"
(二)从工厂保健员到医学高材生
1955 年,顾玉东从济南卫生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上海化工厂保健站。车间里频发的机械外伤让他意识到:"仅靠止血消炎远远不够,必须掌握更精准的外科技术。" 他白天处理工伤,夜晚在宿舍自学解剖学,用肥皂雕刻人体器官模型。1958 年,在厂党委支持下,他以同等学力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,5 年苦读期间,解剖课成绩连续 3 年满分,外科打结速度创下每分钟 128 个的全校纪录。
1961 年毕业时,他放弃留校任教机会,主动申请加入刚成立 3 年的华山医院手外科:"这里是中国手外科的起点,我要成为铺路石。"
二、显微外科领域的破冰者(1961-1980)
(一)世界首例足趾移植的诞生
加入手外科后,顾玉东师从 "中国手外科之父" 杨东岳教授。1963 年,他参与完成国内首例断指再植手术,却发现术后患者拇指功能恢复有限。"能不能用脚趾再造拇指?" 这个大胆想法在 1966 年变为现实 ——19 岁纺织女工小李因机器碾压失去拇指,顾玉东团队耗时 8 小时,将她的第二足趾移植到拇指残端。但术后 3 天,移植趾突然发紫,他趴在病床前观察 27 小时,发现是静脉吻合口血栓。紧急二次手术时,他手持 10 倍放大镜,用 0.08 毫米直径的缝线缝合血管,这在当时的国内显微外科领域尚无先例。
此次手术成功开启了显微外科新纪元,1973 年他改良术式,首创 "第二套供血系统",将足趾移植成活率从 72% 提升至 100%。1980 年,他带着手术录像参加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,当屏幕上出现患者用再造拇指捏起绣花针的画面时,全场爆发出长时间掌声,美国医学会杂志评价:"顾氏技术让人类肢体再生从神话走向现实。"
(二)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世纪难题
20 世纪 70 年代,我国每年新增 20 万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,多因车祸、工伤导致整个手臂瘫痪。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极差,患者只能带着下垂的手臂度过余生。顾玉东在门诊看到一位年轻钳工偷偷抹泪:"顾医生,我还想握起扳手啊!" 这句话像重锤击中他的心。
他在解剖室连续三个月,每天工作 16 小时,解剖 30 具尸体,终于发现:健康侧的颈 7 神经根具有强大代偿能力。1986 年 10 月 12 日,他主刀为 28 岁的纺织女工陈芳实施 "健侧颈 7 神经移位术",将健康侧颈 7 神经根通过胸骨后隧道移植到患侧。术后 6 个月,陈芳的手指第一次主动弯曲;1 年后,她能抱着孩子在公园散步。这一手术被国际同行命名为 "顾氏手术",写入 21 国医学教材,至今仍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的 "金标准"。

三、攀登医学高峰的领路人(1980-2010)
(一)构建显微外科技术体系
顾玉东的手术刀下诞生了一系列 "中国首创":
- 膈神经移位术:利用呼吸神经修复臂丛神经,使全臂瘫痪患者恢复肘关节屈曲功能,手术有效率达 85%
- 多组神经移位术:将副神经、肋间神经等多组神经联合移位,解决复杂神经损伤修复难题,相关成果获 199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
- 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术:为大面积肢体皮肤缺损患者重建功能,手术例数占全国 70%
他主持编写的《手外科手术学》《臂丛神经外科学》等 12 部专著,成为全球显微外科医生的 "圣经"。至 2010 年,他主刀和指导的手术超过 1.2 万例,患者来自 67 个国家,华山医院手外科门诊量从 1961 年的日均 20 人,增长至日均 800 人。
(二)甘为人梯的 "医学园丁"
顾玉东始终认为:"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,培养出一批好医生才是真正的成就。" 他创建 "华山手外科人才培养体系",提出 "三基三严" 标准(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、基本技能;严肃态度、严格要求、严密方法)。他的弟子中,涌现出劳杰、徐文东等 12 位全国知名专家,培养博士 89 名、硕士 156 名,其中 37 人成为三级医院科室主任。
他坚持每周三上午带教门诊,80 岁高龄仍亲自为住院医师演示神经缝合技巧:"缝神经就像穿针引线,手要稳,心要静,每一针都关系到患者的未来。" 在他推动下,华山医院手外科成为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累计举办国际培训班 42 期,培训发展中国家医生 1200 余人。
四、仁心仁术的时代医者(1961-2025)
(一)患者心中的 "暖心院士"
顾玉东的办公室抽屉里,珍藏着 2000 多封患者来信,每一封都认真回复。2008 年汶川地震,61 岁的他带着手术团队徒步进入映秀镇,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 17 名肢体伤员实施紧急手术。当看到一位母亲因手臂骨折无法拥抱孩子,他连夜设计简易外固定支架,让患者 3 天后就能抱起襁褓中的婴儿。
他坚持 "平民化诊疗",专家门诊挂号费 30 年未涨,每周四上午的特需门诊,他总会预留 5 个加号名额给远道而来的农民工。有患者送他锦旗,他说:"不用送锦旗,把治疗费省下来给孩子买奶粉。"
(二)医学科普的先行者
顾玉东发现,80% 的上肢损伤可通过预防避免,他牵头编写《工厂工伤预防手册》,深入 200 多家企业开展培训。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 "鼠标手"" 键盘肘 ",他创编" 手指保健操 ",视频在央视播出后,全国 2000 万中老年受益。他常说:" 好医生不仅要治病,更要防病,让更多人不得病、少得病。"
五、生命最后的医学答卷(2010-2025)
(一)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攻坚
2015 年,顾玉东被确诊为肺癌,但他拒绝住院治疗:"我的时间要留给病人和实验室。" 他带着化疗泵坚持门诊,右手因输液肿胀无法握笔,就用左手记录病历。在病床上,他指导团队完成 "神经再生胶原支架" 的临床研究,这种可降解支架能引导神经细胞定向生长,将神经修复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。
(二)最后的学术遗产
2024 年,他主编的《周围神经外科进展》出版,收录了团队在神经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最新成果。临终前一个月,他躺在 ICU 病床上,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:"脑 - 肢接口技术... 是未来方向..." 这成为他留给中国显微外科的最后遗言。
2025 年 5 月 24 日,顾玉东院士在上海逝世,享年 87 岁。遵照遗愿,他的角膜捐献给两位眼疾患者,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。送别仪式上,华山医院走廊挂满患者亲手折的千纸鹤,一位曾接受他手术的藏族牧民千里迢迢赶来,用藏语反复念叨:"菩萨医生,一路走好。"
参考资料
-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官网。顾玉东院士生平 [EB/OL]. http://www.huashan.org.cn
-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。顾玉东院士学术成就汇编 [Z]. 2020
- 央视《大家》栏目。顾玉东:修复生命的神经 [EB/OL]. 2018-05-12
-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。顾玉东院士获奖项目公示材料 [Z]. 1987-2015
-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. 《顾玉东传》[M]. 2021
- 国际显微外科学会官网。顾玉东教授专题纪念页 [EB/OL]. https://www.ismss.org
- 患者随访数据库。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团队病例统计(1961-2025)[Z]
-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。顾玉东院士学术年表 [EB/OL]. http://www.cae.cn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