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树迅:棉田守望者的基因密码

一、泥土里的育种初心(1953-1979)

1953 年 11 月,湖北麻城的一个农家小院里,喻树迅的出生伴随着棉花收获的季节。童年的记忆里,最深刻的是母亲在油灯下拾花的剪影和父亲 "一亩棉田半亩粮" 的叹息。生产队里繁重的棉花种植劳动,让这个农家少年早早体会到棉农的艰辛 —— 从播种到采摘,每斤皮棉要耗费数十个工时。197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,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:"要让棉农少流汗,多收棉。"

1976 年,喻树迅考入华中农学院农学系,在遗传育种专业如饥似渴地学习。1979 年毕业分配时,他放弃了留校机会,选择奔赴位于河南安阳白璧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—— 这个距市区 20 多公里、建在大寒村的科研机构,当时还没有通自来水。报到那天,老所长刁光中指着试验田说:"棉花研究者的实验室在地里,论文要写在大地上。" 这句话成为他毕生奉行的准则。

初到棉所的日子,他和同事们住在土坯房,白天顶着烈日观察棉株生长,晚上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。为了记录棉花开花规律,他连续一个月每天凌晨 4 点起床观察花药开裂情况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温度、湿度与开花时间的对应数据。这段时期积累的田间经验,为他后来提出 "蕾期脱落率作为早熟性选择指标" 奠定了实践基础。

二、破解粮棉争地的基因密钥(1980-1999)

1980 年的华北平原正面临严峻的粮棉争地矛盾 —— 棉花生育期长达 140 天,导致一块地只能种一季棉花,与粮食生产形成尖锐冲突。棉农们期盼着 "既能收小麦,又能种棉花" 的解决方案。刚过而立之年的喻树迅主动请缨,加入短季棉育种攻关组。

他带领团队在黄河流域棉区布设 12 个试验点,系统分析不同纬度棉花的生育特性,首次提出我国短季棉生态区划分方案。为了加快育种进程,他开创了 "南繁北育" 工作模式 —— 每年 11 月南下海南繁种,利用热带气候实现加代繁殖,次年 4 月带回华北进行田间试验。在海南陵水的繁种基地,他和同事们住在茅草棚,顶着 38℃高温授粉杂交,蚊虫叮咬留下的红包成了 "勋章"。

1985 年,凝聚着团队心血的中棉所 10 号终于育成,将棉花生育期压缩至 110 天,完美实现麦棉两熟耕作制度。该品种推广后迅速占领 150 万亩棉田,每亩增收小麦 300 斤,获全国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三等奖。棉农们高兴地编起顺口溜:"中棉 10 号真是好,麦棉两熟产量高。"

正当短季棉研究初见成效,1992 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棉铃虫灾害席卷全国,三年间造成经济损失超 400 亿元,传统农药防治完全失效。更严峻的是,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趁机涌入,到 1999 年已占据我国 95% 的市场份额,且开出 "9000 万美元转让材料但不售技术" 的苛刻条件。喻树迅在班子会上拍案而起:"中国的棉花安全不能受制于人!"

三、抗虫棉的中国芯突围(2000-2011)

面对国外技术垄断,喻树迅牵头组建全国协作攻关组,建立起 "上中下游" 联动机制 —— 上游单位提供基因资源,中游进行转化研究,下游开展品种培育。他将实验室搬到温室,创造 "一年三代" 育种模式,每天工作超过 16 小时。为了观察抗虫性表现,他带着学生在棉田深处搭建简易棚屋,连续 40 天记录棉铃虫取食情况,手臂被虫咬得布满红肿也毫不在意。

2002 年,我国首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 45 诞生,比美国品种增产 20 公斤且抗病性更优。在河南安阳的对比试验中,国产抗虫棉田虫口减退率达 98%,而对照田的棉花几乎被啃食殆尽。喻树迅亲自带着种子深入棉区推广,在河北邯郸的田间地头,他蹲在地上给棉农演示抗虫效果,裤腿沾满泥土却浑然不觉。

这个被棉农称为 "争气棉" 的品种,迅速夺回市场份额。到 2012 年,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 5% 飙升至 98%,累计推广 6000 多万亩,新增经济效益超百亿元。2005 年,该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评审专家评价:"这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打破垄断的战略胜利。"

与此同时,喻树迅并未止步于应用研究。他主持的 973 计划项目深入探索棉纤维发育机理,成功将海岛棉优质基因片段转移到陆地棉中,解决了 "早熟早衰" 的世界性难题。2011 年 11 月,凭借在棉花遗传育种领域的系统性贡献,喻树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他在当选感言中说:"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棉田守望者。"

四、基因组时代的拓荒者(2012-2025)

步入基因组时代,喻树迅敏锐把握学科前沿,2012 年牵头启动棉花全基因组测序计划。当时国际上对棉花基因组研究尚不重视,他力排众议,自筹经费与美国团队开展联合攻关。在测序最关键的阶段,60 岁的他连续三周守在计算机房,和年轻人一起分析基因序列数据,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。

2014 年 4 月,团队在《Nature Genetics》发表里程碑论文,完成亚洲棉全基因组测序,首次绘制出棉花 A 基因组精细图谱。这项成果使棉花育种从 "经验筛选" 跃变为 "精准设计",被国际同行称为 "棉花研究的转折点"。同年,他发起成立国际棉花基因组指导委员会,担任遗传资源委员会主席,将中国棉花研究推向国际舞台。

晚年的喻树迅将目光投向新疆棉区的 "白色污染" 问题。地膜覆盖虽曾带来 "白色革命",但残膜需 400 年才能降解,严重危害土壤健康。他带领团队利用海南温室加代优势,培育出早熟耐低温的无膜棉品种,在南疆实现不盖地膜种植成功。2024 年,81 岁的他仍坚持赴新疆棉田考察,在田间记录时突然晕倒,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:"吐絮期数据收集全了吗?"

在浙江农林大学工作期间,他创建生物种业研究中心,培养的 100 余名博硕士中,多人已成为棉花育种骨干。他主编的《中国短季棉育种学》再版 5 次,成为行业经典教材。2010 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后,他当即捐出 20 万港元设立奖学金,至今已资助 200 余名贫困学生。

五、散落棉田的精神基因(2025)

2025 年 9 月 7 日 23 时 55 分,喻树迅院士因病在三亚逝世,享年 73 岁。临终前,他躺在病床上修改的最后一份手稿,是关于新疆无膜棉抗逆性改良的建议,字里行间还留着颤抖的笔迹。遵照遗愿,他的骨灰撒在了河南安阳的试验棉田 —— 这片他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土地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讣告中,特别提到他 "用一生践行了 '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' 的誓言"。遵照其生前嘱托,家人将 100 万元积蓄捐赠设立 "喻树迅青年育种基金",300 余册批注手稿被棉花所档案馆收藏,其中 1985 年记录中棉所 10 号选育过程的笔记本,已被列为国家珍贵档案。

如今,中棉所的试验田里仍种着他培育的品种,新疆棉区的无膜棉种植面积已扩展到 50 万亩。他提出的 "短季棉区划" 依然指导着生产实践,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持续守护着我国棉花安全。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:"好品种要像棉花根一样 —— 扎得深,才能长得稳。"

在河南安阳棉花所旧址,那间他曾经工作过的土坯房已改建为纪念馆,墙上悬挂着他最喜欢的诗句:"春播一粒种,秋收万颗棉。" 这位让中国棉花挺直腰杆的育种家,最终将自己也化作了滋养棉田的养分,而他播下的科学种子,正在无数后辈心中生根发芽。

参考资料

  1. 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。喻树迅院士生平事迹 [EB/OL]. https://www.caas.cn/rcjy/zjxz/ys/A/2cc212d4a5d4472f983c3f7131655d56.htm
  2. 网易新闻。痛别!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逝世 [EB/OL]. 2025-09-09. https://c.m.163.com/news/a/K9102M9L055040N3.html
  3. 中国工程院官网。喻树迅:守望棉田三十载 科研殿堂里绽放闪亮人生 [EB/OL]. 2014-10-16. https://www.cae.cn/cae/html/main/col36/2014-10/16/20141016091524744386787_1.html
  4. 极目新闻。巨星陨落!湖北人喻树迅院士去世 [EB/OL]. 2025-09-09. http://m.toutiao.com/group/7547976480786252307/
  5. 抖音百科。喻树迅 (浙江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)[EB/OL]. https://m.baike.com/wiki/%E5%96%BB%E6%A0%91%E8%BF%85/1028591
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