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2 月 6 日,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黄旭华院士在武汉逝世,享年 99 岁。这位隐姓埋名 30 年的 "深海战士",用毕生心血铸就了守护海疆的国之重器,在新中国国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一、战火淬炼的求学之路
1924 年 2 月 24 日,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海丰县一个乡医家庭。幼年时,他随家人辗转多地求学,日寇侵略的战火让他立下 "造船御敌" 的宏愿。1945 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,在辛一心、叶在馥等名师指导下,系统学习船舶设计理论。在校期间,他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,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员。
1949 年毕业时,黄旭华放弃中央大学航空系保送资格,选择加入新中国船舶工业建设。这段战火中淬炼的求学经历,不仅塑造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,更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信念。

二、隐姓埋名的 "深海长征"
1958 年,中央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,34 岁的黄旭华被秘密选调进京。面对 "一辈子隐姓埋名" 的要求,他毫不犹豫地签下 "生死状",从此人间蒸发 30 年。在东北某荒岛的研制基地,他带领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团队,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展开攻关。
当时国际社会严密封锁技术,团队只能通过拆解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寻找灵感。黄旭华创造性地提出 "三步并作一步走" 的方案,直接攻克水滴型艇体设计这一世界难题。为确保数据精准,他组织三组人马用算盘反复演算,用磅秤称量每个零部件重量,最终实现数千吨核潜艇下水时重心误差不足 1%。
1970 年 12 月 26 日,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"长征一号" 下水,1974 年正式列装海军。从立项到入列仅用 10 年,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的奇迹。
三、生死相托的深潜传奇
1988 年,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。64 岁的黄旭华不顾劝阻,坚持随艇下潜至 300 米深度。当深度计指针稳定在设计极限时,他即兴写下 "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;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" 的豪迈诗句。这次试验不仅验证了核潜艇的可靠性,更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的先例。
试验成功后,他向艇员们交底:"核潜艇里里外外没有一件进口设备,都是我们自己造的!" 这种对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,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突破的精神密码。
四、忠孝难全的家国情怀
为严守国家机密,黄旭华 30 年未与家人联系。父亲临终前不知儿子去向,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等来团聚。1987 年,上海《文汇月刊》刊登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,家人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。母亲含泪召集子女:"三哥的事,大家要理解。" 这句话让黄旭华泪如雨下:"对国家的忠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"
妻子李世英独自抚养三个女儿,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。黄旭华愧疚地称自己是 "不称职的丈夫、父亲",但家人的默默支持,成为他坚守事业的坚强后盾。
五、薪火相传的精神遗产
作为战略科学家,黄旭华始终关注核潜艇技术发展。他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现代化改装,推动第二代核潜艇跨越发展,并为第三代核潜艇研制奠定基础。2020 年,他将 1100 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出,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后辈。
晚年的黄旭华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。90 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工作,用 "放大镜、显微镜、照妖镜" 三镜理论指导年轻团队。他常说:"核潜艇是万人同铸的国之重器,我只是其中一分子。"
结语
黄旭华的一生,是与核潜艇深度绑定的一生。他用三十年 "深潜" 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,用毕生心血铸就了捍卫和平的深海利剑。正如他在 "共和国勋章" 颁奖仪式上所说:"此生属于祖国,此生无怨无悔!" 这位深海战士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上奋勇前行。
参考资料
- 抖音百科《黄旭华》(2025 年 2 月)
- 团结网《黄旭华:以身许国的 "深潜" 传奇》(2025 年 2 月 13 日)
- 百度百科《黄旭华》(2025 年 4 月 26 日)
- 中国新闻网《黄旭华:用算盘、磅秤和玩具造出核潜艇》(2025 年 2 月 8 日)
- 陕西党建网《黄旭华:隐姓埋名入深海》(2025 年 2 月 24 日)
- 中华网《黄旭华曾因二哥去世未回家落泪》(2025 年 2 月 8 日)
- 极目新闻《黄旭华院士曾隐姓埋名 30 年没回家》(2025 年 2 月 7 日)
- 共产党员网《深潜三十年为国铸重器》(2025 年 2 月 7 日)
- 亦唐历史《1967 年,中国核潜艇研制遇难题》(2024 年 6 月 28 日)
- 国务院国资委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:此生属于祖国》(2019 年 10 月 8 日)
(注:以上由网上公开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